襄邑道中
陈与义〔宋代〕
飞花两岸照船红,百里榆堤半日风。
卧看满天云不动,不知云与我俱东。
译文及注释
译文
两岸原野落花缤纷,将船只都映红,沿着长满榆树的大堤,半日工夫就到了百里以外的地方。
躺卧在船上望着满天白云 ,它们好像都纹丝不动,却不知道云和我都在向东行前进。
注释
襄邑:今河南省睢(suī)县,在开封(北宋京城)东南150里,惠济河从境内通过。
榆堤:栽满榆树的河堤。
不知:不知道。
俱东: 俱: 一起 指一起向东。
参考资料:完善
1、
傅德岷 .《唐宋诗鉴赏辞典》 :崇文书局 ,2005 .
创作背景
这首诗作于公元1117年(政和七年),作者任满经襄邑入京时。
参考资料:完善
1、
傅德岷 .《唐宋诗鉴赏辞典》 :崇文书局 ,2005 .
2、
傅璇琮 .《中国诗学大辞典》 :浙江教育出版社 ,1999 .
3、
余冠英 .《中国古代山水诗鉴赏辞典》 :江苏古籍出版社 ,1989 .
赏析
此诗通过对乘船东行,河两岸上原野落花缤纷,随风飞舞等景物的描述,表达了诗人这次远行,非常轻松畅快,心旷神怡。
全诗写坐船行进于襄邑水路的情景。首句写两岸飞花,一望通红,把作者所坐的船都照红了。用“红”字形容“飞花”的颜色,这是“显色字”,诗中常用;但这里却用得很别致。花是“红”的,这是本色;船本不红,被花照“红”,这是染色。作者不说“飞花”红而说飞花“照船红”,于染色中见本色,则“两岸”与“船”,都被“红”光所笼罩。
次句也写了颜色:“榆堤”,是长满榆树的堤岸;“飞花两岸”,表明是春末夏初季节,两岸榆树,自然是一派新绿。只说“榆堤”而绿色已暗寓
简析
《襄邑道中》是一首七言绝句。诗人此行是任开德府教授期满,入京待选,因此志得意满,心情舒畅,于是便写下了这首即景抒怀诗。 全诗写坐船行进于襄邑水路的情景。首句写两岸飞花,一望通红,把诗人所坐的船都照红了;次句也写了颜色,表明是春末夏初季节,两岸榆树,自然是一派新绿;三、四两句则通过仰卧看云表现其闲适心情。全诗语言清新明丽,富有哲思,极有艺术感染力。
陈与义
陈与义(1090-1138),字去非,号简斋,汉族,其先祖居京兆,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,故为宋代河南洛阳人(现在属河南)。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(1090年),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(1138年)。北宋末,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,同时也工于填词。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,却别具风格,尤近于苏东坡,语意超绝,笔力横空,疏朗明快,自然浑成,著有《简斋集》。 696篇诗文 148条名句
燕山亭·北行见杏花
赵佶〔宋代〕
裁剪冰绡,轻叠数重,淡著燕脂匀注。新样靓妆,艳溢香融,羞杀蕊珠宫女。易得凋零,更多少、无情风雨。愁苦。闲院落凄凉,几番春暮。(闲院 一作:问院)
凭寄离恨重重,这双燕,何曾会人言语。天遥地远,万水千山,知他故宫何处。怎不思量,除梦里、有时曾去。无据,和梦也新来不做。
古意
梅尧臣〔宋代〕
月缺不改光,剑折不改刚。
月缺魄易满,剑折铸复良。
势利压山岳,难屈志士肠。
男儿自有守,可杀不可苟。